parathink

个体与群体

1/ 渴望群体是正常的

在走进社会之后,人难免渴望群体,但是在融入群体的过程中,如果相对敏感。那么其实难免会伴随着失望。世事不随心所愿,这也是正常的。

一方面是最开始的愿望里容易属于想法的部分太多,属于现实的部分过少。甚至都不能说不随心所愿了,更多的是所愿非真实。

另外一方面是,可能是人的天性,对于未知和群体往往设想的更好一些。以至于这个这个无缘的希望,落空是常态。

在进入群体后,难免与人打交道,个体的相处,本质上还是概率问题。

在意识到这点之前,如果人格不够强善,有些讨好型人格,往往伤害的结局。

2/ 群体的力量是大于个人的。

群体智慧不一定超脱于个人。但群体的延续性和能力都是大于个体的。 群体并且有协同性,同步性和依赖性。

所以一个长期存在的,经过市场检验的组织,在方向路线的选择上,和实际收益的获取的表现上。往往会优于个体。

毕竟这个世界上,。组织占据利益,个体拆分利益往往是常态。

所以在路线选择上,群里的力量是更为巨大的,独立判断路线并且坚持是相对困难的。

另外一个问题是身份认同,说到底,起码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,思维里更容易认同群体,而对个体,就是认同自己这件事,大部分人都是心魔重重的。

所以大部分人会带这一个判断标准。群体大于个体。

当然这也只是一个主观判断。

3/ 群体的边界是由个体推动。

而后是相对悲观的事实,群体的边界往往是由个体推动的。

很多人到了一个相对的高度之后,交流变得相对不可强求了。

越窄越具体就越是这样。

伟大的作品大多是由个人强驱动的,比如马丁的冰与火之歌,比如高德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。

深入的开拓需要个人集中全部精力,哪怕是由组织实现的,也是有个人强驱动的。我的理解可能是这样的,因为伟大永远是远离正态分布的,所以组织驱动是很难的,但是也是有概率的。

所以人的路径可能是这样的。

大部分的人在对了解程度不够有效的时候,会首先向外积累信息,当信息积累打到一个范围时,可以说是相对满意,或者不惑了的时候。人会进入收缩期,因为对外表达的收益往往是靠运气和时期的,不是很高是常态。

当然有少数站在更高阶段的人,会因为表达欲或者善良与自我实现的角度,继续持续的深入表达,这个阶段本质的可能还是为了自己,但是已经无所制约无迹可循了。

4/ 解药还是自己。

对外的期待落空是正常的结局。

每个人都有路径依赖。哪怕得到碎片化心法,也不一定能装备。

一般来说对外是两个情况收益相对大。

一方面是这个关键位置的更高维度点拨,方向性的关键性的指引。 另一方面是获得能够对全局想法有所改变指引的细节问题的提示。

最终还是要内化与自我化,人最喜欢的是一定是自己版本的解释,最终所有得到的,都是自己的痕迹。

而后的情况是,个人建立起完备的大的框架,一致性的系统。

大部分的方式都是可以推演的,再探索研究,就是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独行与推演了。

所以莫向外求是可能有道理的,这是一个效率问题,当自洽之后自我探究的效率可能是更高的。

并且外界一些可能密而不传的信息,也是他人推演得到的,也许可以曲径通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