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athink

寻找方法论,这里有一张地图

这是为“自由前的困惑”准备的一次分享的文字稿。副标题为,元方法论,寻找方法论的方法论。

如若类比大脑做操作系统的话,方法论即是应用。对于不同的问题,调用不同的程序解决。没有积淀方法论的系统,就是没有应用的电脑,对于特定问题,反应一定会慢。

元方法论用大白话翻译就是,如何能找到能在特定需求下做的更好的方法。这个是刚需,永远可以受用的一个技能。目的是什么,最终拥有找到方法论的理论。

“检索”

最重要的一定是有方法论意识,在一个领域内,先找方法论,之后再开始工作。找方法类比磨刀,方法论决定生产效率。有足够强的检索能力,能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方法论。快速的去寻找一个初级的方法论是可行且方便的。

人注定在大部分领域是模仿者,只有在少部分的领域才是创新者。所以,找之前老大们怎么去做的解法,然后平移过来。比如在对自己做任务管理上,pmarca 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。那么直接照搬过来就足以应对大部分情况了。

”主动降维“

尽量剔除无关要素。

所有开头以最开头的问句都是定向降维的表现。这种定向的降低维度,可以让整个的思考变得更为有效。比如一个经典问题,“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。

比如在日常工作中,最重要的是减轻上级的负担,在工作竞争中,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位置。 反复的从各个维度降低对问题的复杂度,从而让这个问题更简单。黑暗里的打斗实际上比能看见对手的打斗要危险的多,因为多了位置这样一个维度。

另外一个值得记住的思考维度是,“最坏的情况是什么,做什么才能到这个最坏的情况里去”

“刻意转换关注焦点”

始终注意第一层显而易见的焦点,和第二层深藏的焦点。当一个问题看上去没有明显的解的时候,尝试把焦点左右调整。

如何提升工厂产值。如果焦点在工人加班上,大部分人的焦点是招更多的工人或者提高工人的积极性。少部分人,会把焦点正确的放在。如何提高单人效率上,提高单人效率有两种办法,一种是重复,一种是简化,简化实际比重复更加的重要。一切工作中需要重复的流程,都要简化或优化,直至大家都想都不用想就能做好,这实际上是一个更理想的状态。

重新关注焦点也有另外一个描述的东西,寻求一个东西,正确且小众的另一个名称。

“旁移场景”

当在一个领域有了问题之后,需要尝试去旁移问题。这样的一个场景,如果平移到一个其他维度是什么样子的。

比如,如果有项目开发的精力,就会明白,之前花大量时间准备,计划预演,项目完成后复盘回馈,并控制项目开发的节奏实际上是最舒服也是项目效率最高的方式。于是,可以讲这部分的方法论平移到生活中来,每天早上花时间计划一天的时间表,之后晚上回顾,并保持自己的松弛状态,实际上可能是更舒服效率也最高的方式。

游戏里有方法论,大部分人玩游戏失败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没有仔细的去看游戏规则,或者在游戏需要使用某一个领域的信息时,对这个领域内的信息空白。所以会缓慢,缓慢大多导致失败。

平移一下,大多数人是不会仔细琢磨规则的。但是当了解了规则之后,就可以利用规则来套利。不限于,工作,学习,投资。

“我们在大部分领域是模仿者,只有在少部分的领域才是创新者。“所以,找之前老大们有那些独创性方法论,然后尝试平移到不同的领域与维度。

“结构化思考”

尝试总结结构化思考模版。就像打仗成不成行伍一样,思考成不成体系是一个决定速度与质量的因素。

  1. The context or question.

  2. Approach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– by whom, by which method, and their conclusions

  3. How is your attempt at answering the question different or the same from previous approaches

  4. Now what? – that is, what’s in it for the customer, the company, and how doe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enable innovation on behalf of the customer?

  5. 问题是什么,问题的上下文是什么

2)如何解决这个问题》-谁?哪种方法? 结论? 3)相比于过去的方法,你的方法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) 这样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,对公司有什么影响,这样解决问题是否能真正的对消费者有所创新。

amazon 对问题的处理方式,是非常值得借鉴的。对于任何领域问题的思考,都可以尝试的去总结一个方法模版。

“对现象敏感且尝试解释细节”

改进的反馈一定来自于细节,并且这个细节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的。就我自己的观察极少部分人才会对细节变化敏感并有所行动。

比如,当你发现身边的所有一部分人都开始向你推销某件东西,那么就可以为这些东西的利益相关的部分做些准备,主动推销的背后一定是这件东西,比现有版本好了十倍。

细节是隐含的场景的投影,能看见隐藏的场景,意味着能看见更真实且深入的世界,如是则更容易发现更好的方法论。

”转化问题“

转化问题,把一个需要寻找答案的问题,变成一个接近于已知答案的问题。

比如,找什么值得买,可以反过来找什么公司赚的多。从社会协作的角度来说,除了奢侈品之外,赚的多的公司的东西,品质就是最好的,因为只有品质才能赚到多。如果更细致的去分,同领域下尽可能去找利润率更高单价更贵的产品,利润率更高的产品,需要高几倍的品质,才能够支撑住那个价格。

“尝试可视化”

图表是14世纪传教士最伟大的发明。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,人类的大脑在处理复杂的逻辑时相对会弱,这是大脑的弱势,可视化图表,方法,物品,可以帮助思考。

另外跨界拼接维度,是大多数方法论产生的大部分来源。可视化可以帮助思考结合的方式。另外一个略微迷信的说法,高明的思考可视化之后一眼看去也是高明的。

”寻找进步的方式,不停的迭代“

不管怎么样,相对于自己而言,第一次总是错的,不够完善的。就像软件一样,第一版一定是最快的,问题最多的。从这样的点去看,始终尝试升级自己的方法论是一个自然的选择。

“对于方法论的设计来说,细化很重要”

产品设计上有句很著名的话,“don’t make think”。平移过来,不要让我再去思考,再去思考一定会慢,慢会导致方法论的执行质量,所以建议的做法实际上是有了方法论之后,尝试细化执行列表。

自己给自己写说明书本质上是给自己设计脑回路,这是一个好习惯。理想情况在具体场景下,执行具体方法论,如同本能反应。

“方法论最终来自积累”

本质上来说,现找方法论是一个困难的方式,寻找方法论类似博弈似曲折思考,必然是低效且有天花板,短时间的思考质量只取决于之前积累的思想材料。

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这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,我的个人观点,少有人能在这条路径上绕近路。所以,异常值得做。所幸的是,这是一个复利活动,向上的加速度会越来越快。在这件事伴随积累是几近唯一且最佳的策略。

您可能还会喜欢这篇